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连续回落五年的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供给侧改革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大数据与金融创新又将如何盘活中国的资本市场?实体经济能否借助资本的翅膀转型升级?
6月18至19日, 2016北京大学汇丰金融论坛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CHINA GT”年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主办,主题为“新经济、新视野、新征途”。本届年会充分探讨了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机遇、互联网与共享经济、新产业投资热点与金融创新等热点问题,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们透过名家新视角,聚焦新经济趋势,探索企业转型的新征途。
论坛由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汇丰金融研究院院长海闻教授主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世界著名品牌专家,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教授保罗•泰柏勒(Paul Temporal);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经济学家巴曙松;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潘向东;互联网观察家“江南愤青”、德弘资产管理公司创始人、仁和智本资产管理集团合伙人陈宇;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俞剑红;中国著名企业文化与战略专家,原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春花;陕西省大美术产业集团董事长、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杨霜林等众多著名学者、企业家出席了本届论坛。
海闻院长首先致辞。他指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已经成立了近12年,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商界军校”,培养有国际视野、有领导力、高素质、负责任的商业领袖。他强调,一个好的商学院应该注重在“能、智、体、德”四个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北大汇丰商学院之所以每年举办高层次论坛和EDP年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学员们聚集在学校,聆听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对中国宏观经济、国际形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和展望,就是为了拓展学员们的眼界和心胸,加强学员的能力和素质,使学员在“能、智、体、德”四个方面都不断提升,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北大汇丰人应有的贡献。
作为每届年会最重要的活动,主题演讲再次成为2000余位与会者嘉宾关注的焦点。因为在观察如此复杂的中国经济时,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经济的一个侧面,只有从不同视角全面把脉中国经济,才能洞悉应对策略。在18日的主题演讲中,各位高层政策制定者、著名经济学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发展态势”、“企业转型与升级”两个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8日上午的演讲以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发展态势”为主题。吴晓灵在题为《依法实现市场出清,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率,这是中国当前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
吴晓灵强调,在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效力递减的形势下,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经济的杠杆率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但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较高,政府和居民还有增加杠杆的余地,为了促进企业活力,有必要调整杠杆结构。因此,应该用政府加杠杆为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行机制创造条件,为企业降低社会保障负担。同时,要增加企业股本融资渠道,降低非金融企业负债率。
在题为《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是“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的主题演讲中,张晓强指出,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有很多非议,“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过去多年,国际投资的增速一直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速,而国际贸易的增速又高于国际经济的增速。由此可见,跨国投资和跨国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因应了国际形势和重大挑战,顺应了各国人民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紧紧的抓住了“和平”和“发展”这个当代的两大主题,必然会为中国和世界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同时,张晓强强调,坚持“三共五通”(即“共商、共建、共享”和“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对实施好“一带一路”战略非常重要。
黄怒波在题为《重塑企业家精神》的主题演讲中阐释了自己90年代下海创业以来的心得和感悟。他以“柏拉图洞穴理论”的故事比喻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的探索与创新。黄怒波指出,因为具有创新、不甘平庸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才能与普通人区别开来。
但他同时强调,企业家精神不是可以在商场战无不胜的法宝和工具,而是企业家的一个价值观念和价值引领。黄怒波认为,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的时代马上到来。作为中国的企业家,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精神,承受得了焦虑和失败,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而只有担当意识,有仁有义,不论成败,只论存在,才能称得上“新型的企业家”。
海闻在题为《当前经济形势、政府政策与企业选择》的主题演讲中强调,虽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速在下滑,但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并不悲观。因为,判断中国问题判断,必须要考虑两个特殊的因素:第一,中国还处在起飞阶段,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存在。第二,中国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政府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欧美国家做不到的。
海闻进一步指出,“改革发展服务业”、 “城镇化”、“创新和整合制造业”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他号召在场的企业家,不要沉溺在对经济不景气的担忧当中,而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寻找企业新的增长点和机会。
18日下午,保罗•泰柏勒、俞剑红、杨霜林围绕“企业转型与升级”这一主题先后发表主题演讲。
俞剑红在题为《美国电影产业成功经验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美国电影产业的产业政策和机制,以及众多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电影企业的制片、营销、放映、价值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他认为,美国电影产业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组织机构的集团化;第二,电影品牌的系列化;第三,电影产品的高概念化;第四,营销的极值化;第五,产业链的完整化。
俞剑红进一步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但是,尽管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要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电影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应该着力构建自己完整的电影工业体系与国家级的电影产业园。同时,要在营销层面上实现电影价值的最大化,真正的进行资本创新和产业链的开发,注重新媒体与大数据。
保罗.泰柏勒的演讲以“双师双讲”形式进行。在题为Transformation: Why China Needs a Brand Strategy(《转型:为什么中国需要一套品牌战略?》)的演讲中,他指出,强大的品牌一旦树立起来,会给品牌的拥有者带来多种益处。例如,在经济处于衰退的时候,有品牌的企业能够在逆境当中成长。而且,品牌一旦建立起来,能够成功的帮助企业跨越国界和行业的边界,真正的提升企业产品的价值。
面对“中国制造”品牌建设的困境,保罗.泰柏勒指出,通过提高质量意识,让中国制造在质量方面变成世界首屈一指的产品。同时,着力打造中国引领的高科技的产业,会对中国制造品牌的树立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认为,中国人雄心勃勃,但又注重团结、和谐精神,加上中国年轻人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创造世界一流的品牌。
在题为《传统文化在产业转型中的价值》的演讲中,杨霜林以高家大院、延安市文安驿镇两个项目为案例,强调,一个建筑的存在,首先要赋予它的灵魂,因为有灵魂的建筑会讲故事,讲故事就会传承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东西,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一年一度的年会也为很多优秀的企业创造了展示形象、洽谈合作的良好契机。参加今年两场项目路演的企业许多是知名创业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他们使高端的理论与政策讨论变得更“接地气”。
与主题演讲相比,三个分论坛的安排更加注重即时互动与“零距离”交流。19日上午,在“大数据与金融创新”、“供给侧改革下的产业机遇”、“企业升级转型与供应链金融”三个主题下,与会嘉宾将畅谈消费市场的最新变化和产业机遇,纵论共享经济和协同创新,就金融创新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等诸多焦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在19日下午,巴曙松、潘向东、陈宇三位嘉宾围绕“资本市场与资本战略”发表主题演讲。陈春花在闭幕演讲中解答了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
在题为《中国经济的新阶段与十三五规划的新布局》的演讲中,巴曙松指出,从过去的10年、20年的波动趋势来看,中国宏观经济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低点到2007年是高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升周期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周期出现了陡峭的回落,2009年达到底点。2009年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带动经济有一个“V”型的回升。到2010年的一季度,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点。随后,在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逐步的回落。到目前为止,还在回落的趋势之中。目前综合测算投资的走势来看,这一轮回落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触底”。
巴曙松认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新指标”体现了“十三五”期间的四类政策重点:第一类表明决策者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需要顺应新阶段的新特点,比如规划中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第二类表明现在正处在旧的增长动力在逐步的衰减,新的增长动力逐步培育的阶段;第三类表明基于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切,政府更加注重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等指标。第四类表明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比如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指标。
潘向东在题为《股市的现状和未来》的演讲中指出,按照成熟经济体的经验,随着市场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中国A股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和证券化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股票市场行业的比重分布会出现变化。投资者的结构也会得到改善,个人投资者的比重会不断缩小。
他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价值投资的区间。在中长期比较看好,短期也进入了价值投资区间的时候,只要理财持有的年限能够达到5到10年以上,同时能够选好的标的,将来的回报一定会比较丰厚。
在题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业》的主题演讲中,陈宇认为,金融是工具性的东西,如果金融做得不好,宏观经济会更不好。他强调,赚钱的绝大部分因素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个体能力的机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底层逻辑,只要从事了符合底层逻辑的事业,不需要太辛苦,也不需要太大的能力,就能赚到很多钱。
陈宇认为,最近1到3年比较大的问题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背离。现在,虚拟经济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虚拟经济一旦破灭,实体经济本身没能有效回归,新的增长动力就找不到,这时候市场的“寒冬”就会比较明显。这种状况会直接打击人的投资和创业的信心。他对短期的经济形势相对比较悲观,但也认为:“冬天有的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熬过去就是春天。
陈春花在题为《如何面对不确认性》的主题演讲中指出,“不确定性”具有不可预测、复杂性、开放性三个特征。而一个庞大的线上人口,一个全新的渠道,一个可能你完全不了解的新进入者,一个可能你根本还没有了解的行业新内涵,以及共享的时代到来,都会带来“不确定性”。
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是管理“不确定性”。她强调,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时常反问自己:有没有真正改变自己?有没有培育新的业务?有没有打破平衡?你的顾客是谁,而你有没有和他们走在一起?这非常关键的。最后,入过一位企业管理者具有“积极、归零、开放、确信”的心态和定力,就可以与“不确定性”共处。
论坛结束后,还举行了PE159班的开班典礼和EDP夏季毕业生的毕业典礼。
作为中国经济金融界极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北大汇丰金融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每届论坛聚焦经济金融形势和重大发展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论坛一直以来邀请众多业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出席,其中包括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等国内专家学者,也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等知名专家,与参会者深入交流国内外经济趋势和投资热点。
(撰稿:绳晓春 摄影:金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