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迷思的十年”中,营销技术更多更复杂,品牌却越卷越困惑。
“流量满了、品牌弱了”:CMO迫于业绩压力,注重营销投入的当期回报,导致短期主义,2023年,中国前百大品牌价值同比下降19%。
“内容碎了、认知浅了”:2021年,94%的CMO认为千人千面的数字化营销是他们主要工作职责,首次超过品牌建设;消费者平均记忆互联网广告数为2个。
“触点多了、关注少了”:从2012年到2022年,电视到达率下降50%;消费者平均注意力时长为8秒。

本文为江南春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25校友返校日暨EDP企业家论坛”上的演讲实录精编。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学院立场。
一、品牌的挑战:高度内卷,多重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
价格越卷越低怎么办?复苏不及预期,消费者愈发审慎理性,对好产品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大单品不再“一招捅破天”。
到底还要不要做品牌?想要做品牌,但苦于短期业绩压力总想先扛过去再说;另一方面,消费者信息免疫力增强,对品牌内容又提出了更高要求。
品效协同是个伪命题吗?营销人对于广告怎么投越来越困惑了,效果广告ROI越来越低,想破圈做品牌但担心看不清效果被挑战。
降价的焦虑,升维解
比如高汤的广告,让消费者的价值感大幅提升,但成本上升幅度有限;另一个例子是魔芋爽:魔芋爽和辣条的区别是什么?魔芋的成本低,但热量低,所以大家会给它赋予更高的价值,这就是实现了质价比的上升。还有88vip例子,通过专享购物权益、多平台联合会员、周年活动等,巩固最优质的客户人群,会员数量突破4200万、头部品牌天猫销售额会员贡献超50%、会员人均购买金额增长超30%,成为了国内最大电商付费会员群体——这体现了品质服务的社会。再比如稳稳鞋的例子,产品抓住了家长的痛点:用598元换来孩子少摔跤,家长会觉得很值。泰兰尼斯把握住这个机会,高端技术直击核心痛点,并采用高端定价,确定性媒体打爆,抢占认知空位;升维思考、降维打击,实现6倍增长,成为中国童鞋品质标杆。再比如名创优品,采用“超级IP+超级品类+超级营销”,不卷功能价值、只卷情绪价值,实现品类溢价、品牌升值,2023年收入增长40%。
在同一维度的竞争,容易发生内卷;所以我们只有价值升维,才能赢得客户。企业的硬实力为功能价值(产品功能、性价比、卖点、产品质量、使用价值、工艺),软实力为情感价值(惊喜感、稀缺感等)和体验价值(文化体验、身份象征、场景价值、美学价值等)。企业应该通过降低无形成本、提高无形价值,给消费者贴上标签、卖内心的共鸣、卖场景价值,成为消费者不假思索的选择。

销量的压力,品牌解
那么,我们还需要做品牌吗?促销不是长期赢得竞争的方法。销售的压力,品牌解;品牌是因,销售是果。当下,消费者仍然愿意为有价值的品牌付费,根据调研,40%的消费者愿意为品牌有创新性付出溢价、42.5%的消费者愿意为优质感官体验付出溢价。
优秀的品牌表达,让人记忆深刻。蕉下抓住了品牌窗口,实现从防晒向户外升级的品牌三部曲。深度分销是消费品的护城河,互联网缩短了深度分销的时间;迫于短期压力,24年8月,宣布裁撤品牌部、市场部并入销售部门,公关部解散,后防晒服被其他品牌占据。
我们要对数字化的陷阱进行反思。2021年,NIKE为了顺应大势,转型DTC,缩减品牌建设投入和体育事件营销、增加效果广告与程序化购买,实现了短期业绩提升;2024年业绩遇冷,股价历史性下跌-32%,核心原因是丢失了品牌叙事、缺少共情共鸣,缺少与消费者的深度链接,无法拉动品牌热爱。所以,不是渠道不灵了,不是流量不够,而是消费者对你的爱不够了。在追逐销售结果的路上,品牌往往容易被精准的数据和直接的效果所蒙蔽;如果不持续投入建设品牌,再深厚的品牌积累也会被透支。
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在变?当下时代,人口红利消失、消费预期和信心不足、线下流量腰斩、线上红利不再;但如果消费者习惯想起你指定要你非你不可,她会买不到你吗?不会。所以困境背后的解法是:升维来解。把“货找人”转变为“人找货”,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管理不是只管理结果,而是要管理好关键的因果;销售是果(心智首选意味成为消费者特定需求下条件反射般的选择,可以帮助品牌取得主导地位、驱动销售增长),品牌是因(有效的品牌建设、构建品牌和消费者的链接、建立品牌热爱、成为消费者的心智首选)。1%的品牌资产提升(如认知度),能够提升1%的销售。

举一个采取品牌升维的波司登例子——聚焦羽绒服战略中轴,高端化专业化产品升级。它曾面临品类低端化、品牌老化、盲目“多元化”的问题,导致2012-2015年年营收暴跌35亿、经营利润暴跌73%。波司登如何改进的?首先,它聚焦羽绒服战略中轴,高端化专业化提升产品,打造出极寒系列、泡芙系列、登峰系列、滑雪系列。第二,它通过大传播媒介放大产品价值定位,提升品牌势能。波司登有效的和优衣库、NIKE错开竞争,连续七年营收利润双丰收。可见,品牌要么第一(在某个品类/功能/人群/场景上,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要么唯一(科技趋势、消费趋势、潮流相反、场景细分)。
下一个例子是比亚迪——从“争夺第一”到“起步就是第一”的革命,跳出原来高竞争的市场,转为比亚迪汉,上打特斯拉,下压造车新势力,树立全球领先形象,打造新能源王朝,如首创“刀片电池”技术,全方位对标特斯拉Model3打造顶级国产中高端B级车。
从交易角度来看,广告要精准,要打入未购买的人群;从品牌角度来说,要规模化精准,广告不只是给购买者看的,他们背后有决策者、影响者、购买者、经销者、传播者,所以广告的目的,是形成社会主流人群的共识。比亚迪通过“汉-公关事件”,重击model3,重建新标杆,并打透主流人群、打透核心场景,引爆用户心智、点燃民族自豪,在2020年勇夺中大型纯电汽车TOP1。我们要用中心媒体打造“中国共识”,从一对一精准到规模化精准,有第一共识才有第一选择。中国品牌要建立“中国势能”,有势就有利,否则最多只能够获得小利、短利。
站内的问题,站外解
站内存在流量茧房,不断消耗存量,却无法创造增量品牌。我们还需向外看,站外破圈蓄水,实现品效协同。站外是流量蓝海,助力品牌破圈蓄水,国内外经验表明,健康的转化率在2%,即品牌需要购买人群50倍曝光;站外曝光建立品牌熟悉度,回流站内并激发站内兴趣行为,最终品效协同、提升转化。
比如德佑湿厕纸,捕捉健康趋势(疫情推动消费者对个护品类提出更高的健康相关要求、消毒类功能产品增速高,如湿纸巾、手部消毒液),直击痛点,高举高打,渠道联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综上,2025品牌营销突围三大建议】
1. 价值升维,向上突围。越是内卷时越要向上卷。
2. 流水的渠道,铁打的品牌。越是艰难时越要强品牌来穿越周期。
3. 碎片化时代,中心化传播。越是讲精准,越要建共识。

二、思考:品牌的迷失
优等生的破局关键是什么?“拼多多,省的多,拼多多”深入人心,破局关键第一是“要流量更要留心”,推动品牌再回归。千人千面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过度依赖“广告”就成了“窄告”。优势在于,用户触达精准和内容个性化,可以根据具体营销需求精准筛选用户标签,实现对兴趣人群的高效触达,也能够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推送定制化内容,从而激发用户阅读兴趣。但也限制了品牌打造和生意增长,如信息茧房严重、信息碎片化等。
第二是“要种草更要种树”,推动营销再中心。大快消品牌营销再中心化,品牌应该建立“1+N+X”组合:表达品牌核心主张的主题营销、利用兴趣、场景、人群的事件营销、引流线下终端网点促进销售转化。根据中国城市居民关注力的研究,发现电梯广告效果好、媒体反而不如电梯,人们低估了重复的力量。
第三是“要触达更要触动”,推动媒体再提升。品牌资产带动销售的中长期效果被严重低估。凯度总裁王幸提出,“双微一抖一分众”是品牌传播的最有效的范式。“线上社交媒体双微一抖,小红书、B站成为年青人社交的重要选择,而线下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消费者每天必经的公寓楼,写字楼,商场、影院等生活空间媒体是消费者核心接触点。线上线下共振是品牌传播的核心。投广告就像投资,要有确定性,要拥抱资讯娱乐方式的巨变,也要锁定生活空间的不变。比如农夫山泉,坚定“做多不如做少”,核心理念就是“做大自然的搬运工”;当企业追求的不是知名度、而是美誉度的时候,长版本是一个好的选择。农夫山泉还提供场景价值(结合疫情、春节等场面),实现7年营收增长243%,连续十年稳坐瓶装水销量第一。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人们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解决的场景问题,以及场景中激发的情感和生活意义”。
分众传媒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线下数字化媒体集团。
发展历程概述:2003年,分众传媒成立,开创电梯媒体;2005年,首个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传媒公司;2007年,被计入纳斯达克100指数;2015年,回归A股平均市值1100亿,成为中国最大市值传媒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