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让我们聚焦北大汇丰EDP战略16班学员陶蕴芝,她从一名跑步小白,在短短四个月内突破极限,成功挑战半程马拉松。这不仅是体能上的飞跃,更是一场关于坚持、团队与自我突破的成长之旅。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感受奔跑带来的力量!
初尝跑步的艰辛,险些放弃
自从2024年10月15日开始跑步,这一旅程如同开启了神奇的魔法盒,一发不可收拾。从最初只能艰难坚持800米11分配,到如今轻松完成半程马拉松,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如同一场浓缩的人生历练。
刚开始,我就像一只初出茅庐的小鸟,急于展翅高飞,每天不间断地练习。结果两周后就进了康复医院,第一次体验到针灸带来的肌肉跳动让我痛不欲生。那一刻,我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此时,我的班长李文龙建立了同班跑群,我看到张少燕、张琦、董文珍、赵文萍、王中俊等同学都在分享跑步打卡,这个举动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重新点燃了我的激情。我心想:他(她)们可以,我也可以!心中燃起对奔跑的渴望和对挑战自我的执着。
科学训练,让跑步更高效
在康复过程中,我开始在互联网上深入研究跑步姿势,学习并结合臀腿核心力量进行训练。然而,才过了一个月,我的身体又来考验我了:脚底板再次受伤了。班里的同学们纷纷伸出援手,推荐康复师,我再次踏上康复之路。
班长李文龙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严肃的叮嘱我:“去北大操场,不要自己练,跟着我们和组织练。”
他和孙福林大哥带我跑了2公里,并耐心调整我的跑姿。神奇的是,第二天脚底板竟然不再疼痛!这好像比任何康复治疗都更有效。这一次,我真正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班长的用心帮助、热情、认真、负责、敬业,深深感染着我。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了有规律的训练,也坚定了继续跑下去的决心。
风雨无阻,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班长布置的跑量任务让我印象深刻——那些为了完成他交代的跑量任务,无论细雨蒙蒙还是暴雨倾盆,我都坚持跑去公园,直到完成目标才罢休。有一次,公园的路灯未开,夜色昏暗、道路湿滑,我却越跑越起劲,湿淋淋地笑着跑回家。那一刻,很疯狂,但我知道,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
加入征10跑群后,班长为我们16班定下了上A队的目标。起初,我内心充满恐惧,但班长总是坚定地说:“走完也可以。”
都让我瞬间充满力量,仿佛所有的压力都烟消云散。我知道,这是他对我能力的信任,是他激励我全力以赴的独特方式。
挑战升级,从5K到半马
2025年1月11日,我迎来了第一次长距离挑战——13公里,参加第二届EDP 5人团体赛(王中俊,赵文萍,赵少燕,张琦,董文珍)。比赛中,班长李文龙是我们最强的后盾,他全程帮助我们调整战术,给我们过程打气和实时汇报成绩。我的班主任李丹老师更是在补给点满脸笑容地为我加油打气,她也许不知道,她那一刻是多么的美,她的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赛后,虽然感觉腿肉都要分离了,但我们小组成功获得学校团队第一名。那份喜悦让我无比激动,我喋喋不休的和身边朋友分享了三天,那一刻,我开始相信自己可以挑战马拉松了!
2月9日,我报名参加香港渣打10K。那一次,我拼尽全力跑出了6'08''的配速,最终以1小时02分完赛,跻身女生总排名前10%。这个成绩让我非常意外,我暗暗的给自己定了超越自我的目标。
3月16日,我迎来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大沙河半马。班长再次鼓励我报名,我带对自己半信半疑的态度问他:“我能行吗?”他仍然给出熟悉的回答:“可以走完的。”
结果,我一口气,全程不停歇地完成了比赛,赛后居然没有丝毫疲惫感!这超出了我的预期,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跑步这项运动中,队友的重要性无可替代。队友的支持是无可替代的力量。
团队的力量,让奔跑更有意义
无论是在渣打马拉松、EDP 10K团体赛,还是大沙河半马,一路上都离不开默默付出的组委会、义工和队友们的陪伴和支持。
当我最渴的时候,他们冲上来递运动饮料;
当我体力不支时,他们送上掰好的香蕉;
当我快要放弃时,他们高喊“加油”鼓励我继续前进。
... ...
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无穷的能量,支撑着我不断前进。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那是超越自我的力量,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奔向更远的目标,全马不是终点
目前我的周跑量已经从13k增加到25k,再到现在的45k。我坚信,在未来,我不仅能完成全马,还能跟着班级一起冲击A队,和伙伴们一起体验那种嚎啕大哭,痛并快乐着的奔跑。
我要跑到天荒地老,因为跑步已经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信仰,成为了一种追求,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在这段奔跑的旅程中,让我领悟到: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坚持到底。每一个困难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队友们的支持与鼓励,如同生命中的阳光,一直照着我前行的路。感谢一路同行的队友,感恩北大汇丰EDP的平台,让我在奔跑中成为更好的自己!